经典电影赏析——《肖申克的救赎》
废话不多说,先上完整影片:
《肖申克的救赎》是由弗兰克·德拉邦特根据斯蒂芬·埃德温·金1982年的中篇小说《肖申克的救赎》改编并执导的美国剧情片。该片主要讲述了男主角银行家安迪因枪杀妻子及其情人的罪名入狱后,与能为狱友走私各种违禁商品的埃利斯成为了朋友,安迪不动声色、步步为营地谋划自我拯救并最终成功越狱,重获自由的故事。该片1994年9月23日公映,1995年,获得第67届奥斯卡金像奖中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七项提名。2015年,《肖申克的救赎》因“文化、历史和美学领域的显著成就”,入选美国国会图书馆国家影片登记表。
《肖申克的救赎》没有动作,没有特技,甚至没有美女,却依然能够打动观众,并且历经多年而魅力不减。它靠什么吸引观众们?有人说是因为它反映出了“人性之韧”。确实,用一把小榔头,近20年的时间,在人身控制极为严格的法西斯式监狱,挖出了一条逃生的小隧道。这难道不是体现了人的韧劲吗?不过这个情节明显是戏剧化的,这只是导演在情节安排上的需要,这样的结尾只是为了反映安迪的“自我救赎”最终成功了,否则整个情节和主题难以为继。所以有人认为该片反映的其实是“希望”对于人是多么宝贵。是的,片中直接讲到“希望”的地方就有很多。比如安迪在逃狱后给瑞德的信中所说的:“ , Hope is a good , the best of and no good ever dies。”或许这正是作品和导演想告诉观众们的。“ Fear can hold you , Hope can set you free。”这句话已成名言。
《肖申克的救赎》所反映的“体制化”对人性的摧残,是个人认为最值得我们去感悟的。片中多处对此有篇幅或长或短的提示。长的如老布这个角色,短的如瑞德的只言片语,他在假释后,不用向谁报告请示就能去厕所了,但他甚至因此而不习惯,“一滴尿都挤不出来”。再有像其他犯人,对于安迪所做的事,比如让哈德利甘心请犯人喝啤酒,放歌剧给犯人听,甚至每一个和狱方对话的情景,都是其他犯人津津乐道的谈资,他们觉得安迪的所作所为真是难以想象的。这样的情节,让人想起了鲁迅先生的作品。影片中的那段话,“监狱的围墙有点滑稽:首先你恨它们,然后你习惯它们,等足够的时间过去之后,你会依赖它们。这就是体制化。”,让人产生共鸣。我们不是生活在监狱中的囚犯,但是不是其他某种形式的囚犯呢?救赎对人们而言,恐怕也不能只是说说而已。
那“面对被体制化应该怎么办?”
首先,对人生要抱有希望,永远不放弃。前面说到了,安迪在逃狱后给瑞德的信中提到:“, Hope is a good , the best of and no good ever dies。”还有一个情节也说明了这一点,在进监狱的前几年,安迪遭到鲍格斯三姐妹的十几次毒打,但是在这样的黑暗生活下安迪并没有沉沦,他能做到,唯一的解释就是,安迪心中获得救赎向往自由的信念在不断地给予着他希望。
其次,要有足够的勇气。安迪首次面对哈德利时、面对鲍格斯们的侮辱时、特别是为犯人们播放歌剧时,做这些事中的每一件都面对着生死考验,但他毫无惧色,没有勇气是做不到的。
第三,要有坚持行动的毅力。用一把可以藏在书中的小榔头,用近20年的时间凿出一个逃向自由的隧道,没有毅力是绝对不行的。此外,坚持六年如一日地写信给州议会争取拨款,为犯人们建图书馆也是片中着墨较多的反映这一点的情节。
第四,就是要有行动的智慧。这一点不必多说,相信看完全片,观众们会在心里称赞安迪的才华和智慧。他的计划宏大而完美,安迪之所以能完成救赎并处罚诺顿与哈德利们,靠的正是他的智慧。
很难有一部电影能比《肖申克的救赎》能更好的诠释梦想与救赎这两个词的关联和真谛,电影予人带来心理的震撼与洗涤从未如此的深刻,主角安迪与男二黑人瑞德主辅相成的两条脉络营造了一个关乎追梦自由和心灵救赎最好的故事,当看过电影,不禁感慨对比安迪的遭遇,我们生活中看似迈不过的坎又能算什么,这是最有温度的电影,生活其实本就一直有着梦想,哪怕失败,只要能心拥梦想,便定能获得希望的救赎。
安迪从来都没有罪过,何来救赎一说呢?是布鲁克斯最后没法适应社会而自杀,是对于自己的救赎吗?是监狱长最后明知无法逃脱时枪杀自己,悔恨的救赎吗?我认为都不是,肖申克的救赎其实是人性的救赎,是不断的找回,或者说不断地坚定自己良知、正义与梦想的救赎。安迪给了瑞德另一条路子,让他避免了重蹈布鲁克斯的覆辙。最后瑞德用安迪留下的钱前往墨西哥海湾与安迪会和,这也是瑞德对于自己的救赎。可以看到,自由,信念,友谊以及另一面的黑暗,孤独,变态在这部电影里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关于灵魂的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