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差?这位幼儿老师的做法
网络上很流行这样一句话: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冷,有一种饿叫妈妈觉得饿。
作为大班的老师,我常常在教室门口听到家长们这样说:“等会做了早操会热,记得把衣服脱了”“中午要多吃点,多吃饭才能长高”“咳嗽还没好,一定要多喝水”……大人们为了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真是操碎了心!
豆豆,今年6岁,我从“班级数据分析”中看到,他的“生活自理与健康习惯”这项指标的发展水平较班上其他小朋友普遍较低。其主要原因是家园教育观念不一致。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我决定采取行动,先从对轩轩对重点观察开始。
入园时间,和往常一样,今天仍然由豆豆外公送他来幼儿园,书包和水杯都由外公提着。轩轩进入教室后,外公把书包放到了书包架上,再到教室把水杯放到水杯架上,然后离开。
通过几次观察后,我做了以下三件事:
1. 和家长约谈,与他们沟通交流教育理念,建议他们在生活中有计划做安排,在家放手让孩子去尝试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2. 开展主题活动“生活中哪些事我们能自己做?”,引导和支持孩子们自己做生活计划。
教师鼓励幼儿积极的完成计划内容,培养幼儿生活自理的兴趣。
一段时间后,我在观察中发现豆豆较以前有了变化:
观察记录01
针对这一情况,我又采取了如下的策略:
1. 采用儿歌、游戏等形式引导幼儿进行自主独立。
利用集体活动时间编制儿歌,让幼儿在做动作的时候进行联想,帮助他记忆穿脱衣服的环节。区角中投入套头、拉链、纽扣等多种穿脱工作服和生活自理相关材料,增强幼儿自理能力。
2. 合理利用家园联系手册,保持家园一致。
在家园手册中设计“家庭小能手”在家情况记录表”,记录幼儿在家独立生活及劳动的情况(如下图)。
(如完全独立完成的项目打“√”;有时独立完成的打“*”;常需成人帮助完成的打“X”;自己不能完成的则留空白。)
家长也可将孩子每天应该做的事情用图画出来,请孩子自己把每天做的情况用符号标出来。通过表格的记录和有针对性的评价来督促幼儿在家学习,独立生活、劳动的技能。
通过持续观察,我欣喜地发现豆豆有了进步:
观察记录02
通过这一阶段的观察和支持,我又进行了如下支持:
1. 幼儿自理能力和健康习惯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家园配合是关键。因此,我们搭建了家园共育平台,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及时与家长沟通,保证幼儿园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
2. 能力养成融于一日活动,渗透到游戏或活动中。
例如,在班级设置工作任务表,给每个孩子分配一些简单容易完成的任务。如,户外时间,孩子们离开教室时,有人扶门,这是一个任务,还有如离开教室时关灯,餐前发筷子,抬椅子,清理桌子,选图书,给花浇水,给鱼喂食等等。
以午餐小助手为例:
对于这些任务,老师要进行督促和提醒,帮助孩子完成这些任务。
3.开展多种丰富有趣的自理活动。如,叠衣服比赛、叠被子、整理书包比赛等。
(*注:本文图片均来自成都市龙泉驿区大面街道元迪龙华幼儿园,未经允许,严禁盗用,违者必究。)
非常感谢尹莉老师分享。从老师的分享中我们能看得出来,生活自理能力是孩子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这一能力的养成有助于孩子责任心,计划性,自信心等建立。所以,在学龄前阶段就要帮助孩子准备好。我们不能等着孩子准备好之后才开始培养习惯,而是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慢慢融入这些习惯的建立过程。事实上,没有环境的支持,永远不会有“孩子准备好”的那一刻。
安老师:
(微信同号)